新闻资讯

AI智能体数量大爆炸,也许消失一部分会更好

2025-08-05

从有概念出现开始,短短的两三年内智能体已经泛滥成灾了。

马克·扎克伯格曾预测,未来人类将生活在一个有数亿甚至数十亿AI智能个体的世界中,最终AI智能体的数量可能会比人类还多。

这种看似激进的说法,现在看来有点保守了,智能体的数量正在爆炸式增长。

智能体开始“走量”了

AI智能体(AI Agent)是具备自主决策与执行能力的智能代理系统,结合大模型、自动化工具和行业知识库,不仅能理解指令,拥有记忆能力,还能规划任务、调用工具(如API、数据库),被业内认为是大模型深入产业的重要桥梁。

之前,9.11和9.9谁更大这么一道简单的数学题,难倒了国内外多个顶级大模型。其实要是能“调用”个计算器或者什么工具,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。这一个小问题,反映出了大模型的技术局限性。尤其是在解决一个实际任务的时候,这种局限性就会更加凸显。

具有自主驱动、任务规划、工具调用等技术特点的智能体正在成为大模型领域新的热点,甚至在国外有盖过大模型之势。比尔·盖茨认为:“智能体会改变每个人与计算机交互的方式。”

可以看到,国外的Open AI、Meta、微软、谷歌等巨头都在大规模投注智能体。

近期,谷歌发布了开源AI智能体Gemini CLI,将AI问答、内容生成等功能集成至开发者的终端界面,大大提升了开发效率。几乎是前后脚,Open AI也陆续发布了Operator、云端AI编程等智能体。

在国内,我们的智能体供应更是“量大管饱”。IDC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9月,通义、讯飞星火、豆包等平台的智能体数量分别超过1.6万个、1.1万个、9000个,到2024年12月,头部综合类AI原生应用智能体数量已超10万个。

进入到2025年,智能体依旧保持增长的态势,基本上每个月都有新产品发布。

1月,科大讯飞发布一系列智能体。在C端,升级发布了讯飞智文、讯飞文书、讯飞绘文和讯飞绘镜,聚焦智能PPT制作、文书写作、自媒体运营和视频创作。在B端,发布星火纪要、星火投标、星火陪练和星火快答,聚焦会议总结、投标、培训和接待等业务场景效率。

2月,复星医药发布PharmAID决策智能体平台,聚焦医药领域的智能问询。

3月,智谱AI发布AutoGLM沉思智能体,它能够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,完成从数据检索、分析到生成报告。

4月,百度发布文心快码Coding智能体Zulu,支持多模态高效交互,上传图片,即可一键生成完整代码。

5月,联想发布法思AI智能体律师助手、想想帮服务智能体、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、乐享企业超级智能体。

6月,百度智能云推出覆盖金融、电力、交通等多个行业的“场景智能体”解决方案。

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,市场上还有很多“散养”的智能体根本无法统计。

不知不觉间,智能体这么高大上的前沿科技,已经在“批量化”生产了,这对技术发展而言究竟是好还是坏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