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资讯

AI智能体要回归到业务

2025-08-06

智能体是技术进步的成果,但技术只是表象,其本质还是业务。因为智能体天然就是植根于场景和业务而生的,它不同于大模型,大模型的价值在于内容生成,不管是文字、代码还是视频图片,其主要能力在于交互,在于“chat”。而智能体的独特价值,是让AI从交互走向业务的精准实施,真正让AI服务于业务和物理场景。所以它不能悬在业务之上,更不能脱离业务之外,要不偏不倚,润物细无声的嵌入到业务中。

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,我们不能本末导致,让智能体唱了主角。

吴恩达曾发表过这样的观察:太多人在争论什么是真正的智能体,什么不是。这种争论往往陷入"这个系统是否真正自主"的哲学讨论,而非专注于解决实际问题。

因此,吴恩达提出了一个更加实用的框架:将智能体视为一个连续的光谱,不同系统具有不同程度的自主性。在这个框架下,一个只能执行简单任务的系统和一个能够进行复杂决策的系统,都可以被称为"agentic系统",只是智能化程度不同而已。

当前,大多数成功的智能体应用都是相对简单的线性工作流,而非复杂的自主决策系统。偶尔有一些分支判断,但整体上并不复杂。

吴恩达的观点非常有启发性,也更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。我们花了太多的时间和资源去讨论智能体的神圣性,厂商们似乎每一个都在憋着大招,隔三差五就想发布一个惊天动地的产品。但智能体恰恰在一些细小的场景下更能发挥价值。

比如,在法务、财务、行政、销售等部门,合同审核是一项艰巨的工作。有些合同厚得跟书一样,除了密密麻麻的汉字,还掺杂大量的数字、英文以及一些特殊符号。依靠人工比对不仅费时费力,还容易出错,所以往往一份合同需要多人多次审核才行。这么几圈审核下来,人被搞得疲惫不堪,不信你看看每个公司的财务都是什么精神状态。

这种机械化的事情,正好适合AI。 这是一个基于合同审核的场景,依托智能体搭建的一个工作流。可以看到,整个工作流逻辑简单、步骤清晰,是一个典型的小而美、细而短的工作流,这种工作流往往实用性更强。

细而小的智能体那还能叫智能体吗?或者还有必要必须冠以名号吗?就像人类的毛细血管一样,我们不需要为每一根血管都单独起一个名字,这个是肾脏毛细血管,那个是脑神经毛细血管。

作为独立产品的智能体也许会消亡一批,也会隐匿一批,但是更多的智能体会以另外的方式焕发新生,以工作流的形式嵌入业务中。正如Gartner 2024报告显示:80%企业将“智能体能力”纳入采购标准,但仅15%要求独立产品。

在未来,智能体作为一个“单品”的存在样态可能不是最主要的,它将像神经系统一样,是一个庞大的系统,而且是动态变化的。智能体逐渐摆脱孤立的工具的角色,充分融入“人机环境”的体系中,在业务的驱动下实现多智能体协作。比如,在智慧交通的场景下,在未来可能需要几万个智能体紧密协作。

如果真如马克·扎克伯格所预料的那样,智能体的数量将超过人类,那么我们将被一个充满智能体的环境包围,也许“消失”是一个适合智能体生存的最佳状态。当一项技术开始“消失”,往往意味着它已从新奇玩具进化为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——这恰是智能体走向成熟的标志。我们不需要刻意强调智能体的存在,因为它已经无处不在了。